close

揚州炒飯是中國的一種炒飯,以揚州為名,卻非源於揚州。事實上,揚州炒飯是起源於清朝光緒年間的廣州,其後並在香港發揚光大,再傳到中國各地,並產生不少變種。2005年,揚州將其發展作來製作方法申請專利註冊,作為揚州炒飯的正宗做法,惹來群眾非議。

2004年底,揚州炒飯被列入聯合國全球300種米飯食譜之中。

歷史

清朝光緒年間的廣州,有一家叫聚春園的淮揚菜館,以蝦仁、叉燒和海參製作出一道「揚州鍋巴」。其後有酒樓將鍋巴改成炒飯,名為揚州炒飯,而揚州炒飯之名便廣傳開去。隨著時代的發展,由於海參價錢較昂貴,所以逐漸從揚州炒飯的食譜剔除。另一方面,以蝦仁及叉燒材料製作的菜式,均以「揚州」為名,如揚州窩麵和揚州炒蛋等,雖然它們均不及揚州炒飯知名。

原版揚州炒飯

揚州炒飯是廣東及香港常見食品,於酒樓、茶餐廳、大牌檔及速食店都有售賣。用料上沒有一定的標準,不過總括上有以下幾種基本用料:

白飯(通常是冷飯,即隔夜的飯)

雞蛋

叉燒粒(廉價炒飯或以火腿絲取代)

菜蔬(生菜絲或綠豆)

油、鹽

在中國以外的唐人街,當中餐館所售賣的揚州炒飯,大多是這種方式的。

揚州的揚州炒飯

另外,揚州的食物官方機構於2005年亦登記了有商標版權的「揚州炒飯」,但跟香港的揚州炒飯沒有關係,亦不相似。其規定非常嚴格,用料份量均詳細說明。而材料包括:

上等白米500

雞蛋4

海參20

雞腿肉30

火腿10

乾貝10

蝦仁50

花菇20

鮮竹筍30

青豆10

蔥花10

蝦籽1

精鹽6

紹酒6

清雞湯100

菜油60

從用料可見,這種製作方法與原版揚州炒飯差別很大。

 

「揚州炒飯」源自粵菜?

消息傳出,不止是香港人,連台灣人也起哄抗議。有人為文指出,香港有來自各省的人,問問早年來港的揚州人就知道了,他們在家鄉沒見過「揚州炒飯」,來了香港才吃到。80年代起香港人開始大舉到中國旅遊,有人到了揚州充內行叫碟揚州炒飯,大出洋相找不著。

粵菜中除了揚州炒飯,還有「揚州炒蛋」和「揚州窩麵」,製法都不是來自揚州,「揚州」是配佐食材的特稱。香港史家梁濤(筆名魯金),在《香江舊語》一書中提到,光緒年間廣州有家叫「聚春園」的淮揚菜館,以蝦仁、叉燒和海參烹製「揚州鍋巴」,頗負盛食客歡迎,「揚州炒飯」就這樣叫開了。

(類似的例子,還有「京都排骨」,這道廣東館子常見的菜,並非源自北京,「京都」指的是該菜的調味醬料,是廣州廚師從京津館子的炸醬麵偷師得來,雖然已經走調變得酸甜紅馥,還是保留「京都」之名。)

有關揚州炒飯的起源,台灣美食權威唐魯孫另有一說,認為是出於乾隆時代「在揚州做過知府」的伊秉綬的家廚(據說「伊麵」也是他的傑作)。也有人認為揚州炒飯是揚州鹽商的食制,但清代鹽商童嶽薦寫的美食經典《調鼎集》中,並未見近似的名稱或做法,倒有個出自姑蘇(蘇州)、常熟的「姑熟炒飯」,然而是不加配料的白炒,和揚州市烹飪協會的「標準揚州炒飯」的豐富用料完全是兩回事。

揚州市烹飪協會資料的歷史錯誤

揚州市烹飪協會還認祖歸宗,追溯揚州炒飯的歷史,發表如下:

「揚州炒飯又名揚州蛋炒飯,原流傳於民間,相傳源自隋朝越國公楊素愛吃的碎金飯,即蛋炒飯。隋煬帝巡視江都(今揚州)時,隨之也將蛋炒飯傳入揚州,後經歷代廚壇高手逐步創新,揉合進淮揚菜肴的「選料嚴謹,製作精細,加工講究,注重配色,原汁原味」的特色,終於發展成為淮揚風味有名的主食之一……」

把歷史一推1000餘年,厲害了吧?但試問如何解釋由隋唐到近代的「歷史斷層」呢?

還有,資料先說蛋炒飯「原流傳於民間」,又說「源自隋朝越國公楊素愛吃的碎金飯」、跟著說「隋煬帝巡視江都(今揚州)時,隨之也將蛋炒飯傳入揚州」,到底誰先誰後都說不清,紛紛亂亂,不知所云。

不錯,楊素曾在揚州做大官,但他是隋文帝(隋煬帝的父親)的寵臣,比隋煬帝早了一代。現在很多人,受了提及紅拂女私奔的唐代小說「虯髯客傳」第一段的誤導:

「隋煬帝之幸江都也,命司空楊素守西京。素驕貴,又以時亂,天下之權重望崇者莫我若也,奢貴自奉,禮異人臣……」

殊不知「虯髯客傳」的作者杜光庭擺了烏龍,歷史上隋煬帝曾三幸江都,第一次在西元608年,而楊素在606年已去世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咪醬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